用“大事业”磨砺“真本领”
政策法规 2024年12月3日
|
|
|
参与《云冈石窟全集》编写、窟顶与窟前考古报告整理等多项重要工作后,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博士吴娇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青年一代责无旁贷。”无独有偶,山西大学毕业生孙晓燕选择回到曾经支教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成为一名教师。 “近年来,山西大学始终把‘应国家之所需’作为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面向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铿锵前行。”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说。 争做守护者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文物珍贵而脆弱,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西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为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说。 2022年,山西大学根据省内文物资源的特色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急需且必备的专业知识需求,新增考古学(文物全科)专业方向。“毕业后,我将扎根基层,为家乡山西考古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一批文物全科专业学生王非凡说。 “文物全科专业从2022年开始连续招5年,计划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高大伦介绍。考古学(文物全科)新专业方向融合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4类专业的全科培养,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编写发掘报告,并具备进行考古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近年来,山西大学构建了多方协同发展的考古学科体系,打造交叉融合的学科集群。学校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成立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学校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云冈学”目录外二级学科,联合北京大学以“双校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对云冈学专业博士进行培养。 “山西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浸润人心、培根铸魂的作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增长本领才干。”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说。 勇当破题者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山西运城盐湖,研究人员正在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定位从湖中取水样,用抓斗式底泥采样器采集表层沉积物。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时期,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应运而生。山西大学作为黄河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吕梁、临汾、运城等县市,开展驻点科技帮扶,因地制宜提出治理方案。山西省****支流汾河入黄口所在的运城市,2024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山西省兴县,“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中试项目正式投产运行。电解铝产生的废渣经过研磨破碎、技术反应等系列工序,变成了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锂。 “从废渣到锂电池的原材料,变废为宝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山西臣功固废综合处置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永红说,“作为与山西大学深度合作的产学研项目,项目的投产运行标志着固废资源化利用向链接新能源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年来,山西大学瞄准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战略、重要需求,打破校内外、学科间、学院间边界,围绕黄河流域中游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化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动力,为建设教育强国铸牢科技支撑力。 做好引路人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以“传承匠心 追求卓越”为主题的党课上,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程芳琴为学生们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和个人成长奋斗的故事。 “教授们投身科研事业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是这个时代该追的星。”学生党员陈晓睿说。 山西大学致力将身边典型人物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把思政教育和科研实践融入课堂,锻造人才竞争力。学校统筹联合各级各类实验室,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支持学生成长成才。 一群山西大学学生因为关注“碳中和、碳达峰”而聚在了一起,他们致力寻找高精度碳监测的方法,为国家碳排放核算总量的校验提供工具。在与学校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之后,这个想法得到了激光光谱研究所马维光教授和赵刚副教授的大力支持。 “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项目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经费,这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山西大学学生田志宽说。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常规方案存在的灵敏度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研制出高精度碳监测主机,“‘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项目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金奖。 近年来,山西大学学子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奖项近150项。 作者:本报记者 苏峰 通讯员 张颖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3日 第03版 版名:新闻·要闻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
上条报道: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不负社会期待
下条报道:内蒙古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