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水平人才 铸就能源电力未来

各地动态 2024年12月31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你们的努力,新征程上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需要你们担当。”日前,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为全体学生讲授了一堂能源电力主题的思政课,鼓励新一代电力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和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据统计,该校每年大约有60%的毕业生进入能源电力行业就业。
  强化思政引领
  树立能源报国之志
  能源电力特色大思政课要怎么上?“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今年秋季学期,在该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再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克服发电难题、把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各地的历史场景。
  “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打磨剧本,在沉浸式表演中被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学生张天哲说。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近年来,该校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深刻内涵。
  在“强国电力”课上,从电力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到电力工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对电力事业的坚强领导,以及电力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工程热力学”课上,教师王修彦通过讲述祖辈燃烧秸秆、燃煤做饭取暖再到自己使用智能家电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建设能源强国对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近年来,该校积极将我国建设能源强国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和育人资源。目前,该校已立项建设了125门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和26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今年,该校以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周年为契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能源革命思想 树能源报国之志”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构建“学思想、传精神、强本领、创成果、勇担当”五维育人平台,并打造“能源报国”师生宣讲团、能源科普进社区等育人品牌。
  夯实专业根基
  造就能源行业高层次人才
  “‘双碳’目标下,氢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氢能’的奥妙。”本学期,该校氢能教研室主任刘建国带领氢能2401班学生走入了氢能世界。
  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次年9月,该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为高校推进国家“双碳”目标迈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重要一步。
  如何加快构建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大学治理体系,从而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氢能学科,培养氢能领域人才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22年,该校设立了全国首个氢能本科专业,现已招收约300名学生,着力培养未来氢能科学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此外,该校还自主设置了能源互联网、氢能等6个交叉学科博士点,获批智能电网、集成电路、氢能、储能等一批紧缺急需专业。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了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0余个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和80多个研究生工作站,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计划、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在我国能源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培养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核电人才,该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了“订单+联合”培养协议,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大三我们就和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现在正在接受岗前培训。”韩昱程是该校核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校企联合培养班的毕业生。大三下学期时,他参加了学校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项目,并顺利与企业签署用人协议。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韩昱程收获颇丰。“第四年的‘企业课堂’是对校内课程的拓展,校外课堂加入了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实用性更强,拓宽了我们对核电的认知广度。”韩昱程说。
  服务国家战略
  为能源电力事业贡献力量
  特高压输电是世界电能输送领域的重大前沿技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存在着不平衡的现实难题: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针对这一难题,2008年,该校李成榕、李志兵、崔翔等教授团队联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电力央企,积极参与特高压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历时十余年,相关研究在VFTO(瞬态冲击)测量技术和仿真方法、绝缘特性及防护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应用于我国7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VFTO项目攻关过程虽然艰辛,但切实服务了国家需求,更激励我们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参与项目攻关的博士生马国明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像他一样,十多年来,该校几百名师生走出校园和实验室,来到远离城镇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和特高压变电站,经历风吹日晒、酷暑严寒的考验,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科技骨干。
  瞄准能源电力领域的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校不断强化人才供给与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适配度,让师生在能源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历练成才。
  发展核电是国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得益于在核电一线的扎实调研,该校本科生朱毅团队的项目“基于核电站低品位热能利用现状调研的高效创新技术方案研究”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
  “当前,核电站产生的热能利用效率较低,但如果应用到热电联产、水热同输、水产养殖等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朱毅说,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大亚湾核电基地、台山核电站和红沿河核电站调研,为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寻求新的应用场景。
  “‘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是学校的鲜明特色和亮丽名片。”周坚表示,一批批华电师生紧跟能源科技前沿动态,在解决行业需求中勇于探究高深学问、承担远大使命,将以创新探索和工程实践为国家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通讯员卜叶蕾、朱慧花、陈昀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施剑松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30日 第06版 版名:高教周刊·探索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上条报道:江苏启动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
  • 下条报道: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强国建设

  •  



    中国青少年信息化教育发展中心
    地址(add):北京东城区胜古中路一号院3号楼 邮编(P.C.):100029
    E-mail:citmc@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