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理性认识经济运行的全貌
政策法规 2025年1月3日
|
|
|
■运用辩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把握经济运行的全貌 ■既要正视中国经济的潜在挑战,更要看到光明前景 ■坚定必胜信心,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是关乎新的一年甚至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工作“怎么干”的关键问题。“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蕴含着极其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光芒和思想观点,为辩证理性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提供了思路引领和科学方法。 运用辩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把握经济运行的全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不仅看挑战,更要看机遇。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矛”和“盾”,要看挑战,也要把握机遇,更要在挑战中发掘机遇。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挑战之大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关键是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适时调整国际贸易布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金融强国。要看到,我国经济虽面临下行和结构调整压力,但也涌现出新兴产业超车和发展动能换挡等新机遇。挑战与机遇的碰撞,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看速度,更要看质量。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重视量的合理增长,更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从速度上看,去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仍保持在预期目标附近,宏观经济整体增长的积极态势得以持续。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不断优化,质量在提升,求质而进、换挡升级步履铿锵,为经济长期向好提供了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的双向统一,显示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不仅看偶然,更要看必然。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和“势”,需要在偶然中把握必然,科学认识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可控性因素。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叠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活力和预期的影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这种偶然性是短期的、局部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全局的。但我国经济具有的产业、市场和安全韧性,是应对外部冲击、保持长期向好的坚实底气,更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可控性、稳定性因素。我们既要正确看待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妥善管控风险,更要从偶然中把握必然,把握中国经济向上、向优、向好的发展趋势,坚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既要正视中国经济的潜在挑战,更要看到光明前景。2024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经济拥有着坚实雄厚的“家底”,积累了长期向好的基础。虽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持续积聚。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抵御外部冲击提供巨大空间,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社会大局长期稳定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随着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风险隐患。我们更要看到,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风险虽时有存在,但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彰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优势;消费结构升级虽面临结构性矛盾掣肘,但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作用日益凸显,内需优势不断积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过程中,虽存在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但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能够持续推动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尽管部分领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弱项,但质量优、规模大的人才储备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 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韧性。逆全球化风潮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冲击相互交织,中国能够始终保持宏观经济大盘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波动,具备抵御风险的“安全韧劲”。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具备回升向好的“弹性韧劲”。面对全球经济时与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经济能够顺应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具备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变革韧劲”。 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潜能。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困难挑战。“黑天鹅”、“灰犀牛”使中国经济面临短期损益的“表面”,但同时也孕育着内生动力的“潜能”。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等投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能。放在全球“坐标系”看,中国发展依然动能充沛、潜能巨大。 坚定必胜信心,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主动塑造未来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战略定力的彰显,在于主动布局,而非被动适应。历史证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等不来的,只有主动作为才能化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当前,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既要强化自身利益的保护,又要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要注重长期经济规划,又要灵活应对变局。 坚信未来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战略定力的根基,在于自立自强,而非仰人鼻息。当前,面对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我们要专注当下正在做的事,不受外界干扰,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我们要立足全局、着眼未来,破除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化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保持战略耐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主动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历史证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靠不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让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协同联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别荣海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2日 第05版 版名:理论周刊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
上条报道: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召开2024年学术年会
下条报道:功夫下在平时 健康显在“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