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新型产业工人根基

各地动态 2025年1月15日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也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最核心的要素。而对于新质生产力来说,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新型劳动者不仅是指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将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发明的科学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养。
  第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体现技能价值导向的政策供给。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密集出台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成长相关的激励政策。先后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工人劳动经济权益,增强产业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产业工人特点的分配制度、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强化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包括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要对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
  第二,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形成技能价值导向的用人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以科技创新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各类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必须主动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适用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比如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可更多探索项目跟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激励等激励性强的中长期激励方式,进一步畅通技能要素参与企业价值分配的途径。中小微企业则重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可以先从建立“一岗一薪”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技能补贴”做起,循序渐进,避免激励繁复,促进激励相容。已建立了产业工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分配体系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可结合国家“新八级工”(实习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力争在技能人才培育和技能领军人才长效激励机制相结合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培养的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要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发展对应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新兴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链。
  职业院校要建立与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的多方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要建立以产业需求为核心、以头部企业为主导、兼顾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双向交流通道;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流动教师岗位,吸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各类技能型人才到校任教;可以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可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助力打破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让职校生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增进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这也有助于企业提前培养、选拔到合适员工;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共建新专业,深度参与其专业规划、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基地建设、教学评价;要助力企业搭建技术工艺难题联合攻关、创新成果交流转化、技艺技能相互切磋、新型生产工具展示运用的平台,助力其对传统产业劳动者进行知识再塑造、技能再培训、素养再提升。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课题“服务技能型社会的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成果)
作者:庄西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4日 第05版 版名:职教周刊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上条报道:为幼儿开启职业认知大门
  • 下条报道:挺身而出,她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

  •  



    中国青少年信息化教育发展中心
    地址(add):北京东城区胜古中路一号院3号楼 邮编(P.C.):100029
    E-mail:citmc@vip.163.com